能成事的人,都有强烈的目标感
内容来源:整理汇编自网络公开资料。
轮值主编 | 智勇 值班编辑 & 责编 | 金木研
第 7250 篇深度好文:5585 字 | 13分钟阅读
人生原则
笔记君邀您阅读前,先思考:
如何对自己的目标有冲劲,有动力?
如何提高执行力?
如何抵制诱惑,学会延迟满足?
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总会有些地方不满意,想着去改变现状。面对这些事情,有人可以做到不拖延不犯懒,立即行动,最终一步步逼近目标。
而有人却总是兴冲冲定好目标,但一旦进入执行阶段,就畏难犯懒,或者好不容易做到一半,却又丧失了动力,坚持不下去,导致事情无疾而终。
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就?或者说能成事的人究竟是怎么做到?
1.设定真正想要的目标
德鲁克认为: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成长起来的,他们自己认为应有怎样的成就,就会有怎样的成长。如果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不严,就只能原地踏步,不会有任何发展。
那该如何正确地设定目标呢?首先你必须回答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?”
为什么这么问?因为真正变革型的团队都会将自己的雄心、热情和目标结合到一起。他们很清楚为何要做,且理由令人信服。
Simon Sinek发现,最伟大的企业和个人,都有一种了不起的思维方式:黄金圈法则。
(如上图)
在“黄金圈”思维原则里:
为什么:是动力的核心,你的使命、信念是什么?
如何做:是做事的方法。
做什么:是事情的结果。
如果没有回答清楚“为什么”,目标不是企业或个人内心深处必须要改变的事情,最后都很难按照目标的理想状态去完成。
稻盛和夫先生在 “经营12条”中,第一条就讲到明确做事的目的和意义。定制目标也是这样,我们首先得需要明确目标的目的,也就是明确目标的意义。
所以,如果你对目的不够明确,对目标的意义不够明确,或者即使心中明确,不与团队共有,就很难调动人的意愿。
2.目标处在拉伸区
当我们找到真正想要改变的事情,明确目标的意义后,就要制定一些具体的刻度。
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,人有三个区——舒适区、拉伸区(也称成长区)和恐慌区。如果我们将目标设定在舒适区,将完全没有成长,人也会变得散漫,漫不经心,反而实现不了目标。
什么是舒适区呢?小时候,住在学校里的孩子,通常是踩着铃声过来上课,有时候还会迟到,这就是典型的在舒适区里面的一种表现。
什么是拉伸区?有新的挑战、新的事情、新的项目、新的位置、新的薪水,总之是有新的刺激,这种新的东西可以引起我们的兴奋感、紧张感,促使我们主动去做,这就是在拉伸区。
恐慌区是什么?完全不想行动,反正结果眼见着做不到,这就是在恐慌区。
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团队成员在什么区,你就看看他们的表现好了:散漫安逸的多数都是在舒适区里;能够主动行动、紧张活泼、严肃认真的通常都是在拉伸区;而始终不肯行动的,通常就是在恐慌区里。因此我们的目标要保持在拉伸区。
3.目标感,一步一步朝向目标
不论是企业目标,还是个人目标,仅仅制定出目标,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。
真正难得的是,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努力。目标感强的人,不单单是指努力,更是有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台阶的能力。
比如,对于销售来说,目标是什么?是搞定客户、成单、赚钱。
如果你的目标仅仅到这里,失败率就会特别高。因为问题的关键是,今天我们连这个客户都不认识,这个目标离我们太远了。
但目标感强的体现是什么?是有能力将这个有点“遥远”的目标,变成今天第一步要完成的小目标,比如我给他打电话,他没有挂。这就叫小目标。
有了小目标,就有下一个目标,比如他不仅没挂我电话,还同意了我拜访的请求。
再往后,我见面约了他10分钟,他愿意加我微信,我留言他能回复……一步一步,最后指向了一个结果,这个客户成单了。这叫目标感强。
当然,即使你这么努力了,还是可能会出现走到7、8步时,客户拒绝的情况。那这个时候,仍然会暴露出一个人有没有真正的目标感。
比如面对这种情况,有的人会非常沮丧,甚至还会说客户坏话。
但目标感强的人是什么想法?今天他拒绝了我,没关系,让他欠我个小人情,我接着想办法,换个方式来攻破他。
对于目标,俞敏洪也有类似的观点:如果你不能一下子实现最大目标,只要一步步踏实地向前走,实现一个小目标,最终就能实现最大目标。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是为你下一个更大的目标做准备。
美团王兴曾在内部分享过一个故事,谈到了富余量、计划、执行等,对于当下的我们非常有借鉴意义:
在1911年12月之前,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过南极点,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、所有最有探险精神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。
最后有两个竞争团队盯上了这里,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,另一个是斯科特团队。
阿蒙森团队五个人,斯科特十七个人。他们出发时间是差不多的,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竞争从来都非常激烈,当有一个大的机会的时候,没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,基本是差不多时候有一帮人也看到了。
这跟其他无数的场合竞争都很像,一个真正有吸引力的机会,会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有不止一个团队、不止一个公司或者不止一个人参与,一定会有激烈的竞争。
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,率先到达了南极点,而斯科特团队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。
阿蒙森率先到达南极点,并在21个月之后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,一切都按他们原来的计划进行,因为他们做了非常充分的调研,非常精心的准备,储备了足够的物资,对困难有足够的预料,按计划进行。而斯科特团队不断地有人掉队,不断地碰到困难,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人生还。
成功跟失败的区别不光是你是否获得荣誉,是否完成目标,而已经是生与死的差别。
这些前辈进行的探险比我们更困难、更刺激,赌注更大。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重大的区别,对我们在做的事情会有些帮助和启发。
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队的策略和准备,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。
第一,阿蒙森的团队人虽然少,但是物资准备非常非常充分,他们准备了三吨的物资;而斯科特团队的人多,但是准备的东西少,只有一吨的物资。一吨的物资够吗?
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不犯任何错,完全不犯任何错,刚好够。物资确实是够的,但是前提是你在这两千两百多公里的路程中,不知道地形、不知道天气的情况下,你不能犯任何错。
如果你不犯任何错,这一吨物资确实够。大家知道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,理论上可行,但现实中碰到很大的压力、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难,你不可避免地会动作走形,会犯很多错。
所以,当你的计划订得太紧的时候,当你的准备虽然貌似够,但是不充分、没有富余量的时候,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。
阿蒙森团队物资有极大的富余量,在行进过程中,他们可能会错过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补给站,或者说丢掉一些东西,或者说碰到一些比原来想象的温度更低、暴风雨天气更长的时候,但他们依然能够有足够的物资储备。
只有这种做法才是够的做法,不是将将够,而是充分预知到这个环境多么困难,要做多么多么充足的准备,要给自己留下犯错的空间,或者对我们来讲是学习的空间、成长的空间。
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区别,资源是否足够,是否有空间。
第二,他们采用的工具不一样,也就是说他们事先做的准备不一样。阿蒙森是挪威人,他为了去南极做了非常多的准备,首先要去哪个地方,要完成哪个目标,最好的工具是什么?最好的办法是什么?要学习最好的办法,采用最可靠的、最先进的工具。
跟南极最像的地方就是北极,他跑去北极和爱斯基摩人住了很长一段时间,包括如何用冰天雪地里最好的工具——狗拉雪橇。
而斯科特团队犯了很多错,一样要拉雪橇,他选择了比狗更壮、更强悍的马。事实上,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,狗和马有很多差别,狗在雪地里是不会出汗的,而马会出汗,一出完汗再一冻就被冻住了。
所以马虽然比狗强悍很多,看起来快很多,但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工具,看起来威猛,看起来快,其实它不适应这个环境。
后来很快发现不行,他们想用更冒险的方法,用最先进的工具——雪地摩托。这是一百年前,雪地摩托整个内燃机都是非常不成熟的,如果雪地摩托这种最先进的工具能用的话,很可能非常快,非常威猛。
但事实是,他们搞去的雪地摩托才走一段时间就被发现不行,因为这是一个太新的东西了,虽然理论上可能可行,但是从来没有人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下,在没有很完善的情况下用这个东西。
最后他们不得不沦落为人拉着雪橇走。
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,在同一个环境下面,目标大致相同,你选择什么样的路径,你用什么样的方法,你做什么样的准备,最后很有可能不光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,而是生与死的差别。
第三,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策略区别,就是不管天气好坏,阿蒙森团队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,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简单,但是事后总结,这个是阿蒙森团队能够不断成功而且生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。
这里有很多讲究,在一个极限环境下面,你要做到最好,但是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,你就不能太努力,一旦你出汗就非常非常糟糕,一兴奋,出汗了,那么待会儿风一吹就结成冰了。所以任何时候,太激进其实很有可能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。
做到这点需要高度严守既定的纪律,在事情容易的时候,在环境顺利的时候,不要得意忘形,坚守纪律,当情况好的时候,似乎容易的时候,前进30公里,然后扎营、休息。因为本身设的目标是有富余量的,天气不好就慢一点儿,路陡就慢一点儿,但坚持去完成。
阿蒙森制订了一个可行的计划,有富余量的计划,虽然他们面对的几乎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和未知的天气,但他们基本按计划执行。
相反,斯科特团队,从他们的日志来看,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,天气很好,就走得非常猛,天气不好的时候,就睡在帐篷里,诅咒恶劣的天气,诅咒运气不好,希望尽快天转晴,尽快能够前进。
这是很自然的反应,很多人容易有这样的想法,容易的时候多搞点儿,不容易的时候,季节不好、天气不好、市场环境不好,就歇一歇。但事后总结,这两种做法很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区别。
我们应该像去探索南极的阿蒙森团队一样,充分利用、学习现有的一切最好的方法,适合我们的方法,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,目标清晰,同时制订计划,去坚定地执行。
我们要像成功的阿蒙森团队一样,像他们每天不管天气好坏坚持前进30公里一样。
这种看起来不那么激动人心的方式,其实是最考验毅力的,也可能是最有产出的。
抖音创始人、字节跳动的CEO张一鸣是坚定的“延迟满足”推崇者。他直言:“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,都因为没有延迟满足造成的。延迟满足感的本质是克服人性弱点,而克服弱点,是为了更多的自由。”
“延迟满足”概念,实际来自于作者沃尔特·米歇尔从1960年开始的一项名为“棉花糖实验”的儿童心理研究。研究人员会在被实验的孩子面前放一颗棉花糖,并告知他们如果可以在20分钟内忍住不吃,则会获得第二颗糖。
而对这些儿童的跟踪观察显示,大部分可以坚持等到第二颗糖的孩子,后来的学业成绩更佳。他们的社交与认知能力更强,在面对挫折与压力时也比同龄人应对更为自如。到中年时,他们事业成功与家庭和睦的比率也比那些不能坚持等待(低延迟)的人更高一些。
这项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实验最终说明了一个问题:自我控制不是单纯靠坚持或者说 “不”就可以实现的,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,而这个思维模式就是“延迟满足”。
米歇尔指出,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抵御外界的威胁并求生,大脑发展出了一套“冲动情绪系统”以迅速应对环境变化。因此“即时满足”可以说是我们的本能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,人们即使知道当下满足会造成不良后果,但往往也拒绝不了眼前的诱惑。
“延迟满足”则需要我们违抗自己的本能,调动大脑中最为复杂的“冷静系统”对当前的冲动进行理性的反思与规划,从而将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要完成的目标上。
那么,我们要如何做到保持专注、抵御诱惑,做到延迟满足呢?
1.习惯成自然
既然延迟满足要求我们在挑战和诱惑面前坚定不移,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试着把这些积极的行为常态化。例如,每天刷牙洗脸就不需要毅力,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习惯了。
2022年12月21日,更新了3652天的“罗胖60秒”落下帷幕,有人问罗振宇是如何坚持下来的,他说,“最根本的答案还是,把目标,转换成习惯。”
起初实践这个方案会有些困难,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,你会发现“延迟满足”变得不再那么痛苦,甚至你开始沉迷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。
2.目标有层次,内在有驱动
在走向大目标的过程中,我们也要设立一些里程碑目标。如果大目标的时间截止是在年底,我们现在就要拆分出这个月要达到什么,为此每周、每天要做什么。
并且,完成一个小目标时,给自己一个奖励,从而建立一个正反馈的循环系统。
这样,当你收到的正反馈越多,成就感越多,你的动力就越足,表现也会更好。
稻盛和夫在《成功激情》一书中,提到了一句话:“心不唤物,物不至。”
当你内心不极度渴望做一件事的时候,这件事就不会发生。而你极度渴望,你才会有足够的自驱力,愿意为之付出努力。
3.不要拖延,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
不要把今天的事情交给明天,你今天的拖欠,都会成为将来的债务,你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,最终一发不可收拾。
那么,如何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?
TDL(待办事项列表)是一个很好的工具,每天把需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排列,要事当先,并且思考它的方法和策略,努力做完,且做好这件事。
每完成一件事,你就打一个勾,时刻提醒自己。万一真的没有完成,也要及时地复盘和思考,为什么没有完成?如何改进,并且精进?
想都是困难,做都是办法。别拖延,在走向目标的道路上,干就对了。
4.坚守长期主义
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体两面的,我们身上都有短期主义的影子。更看重眼前的收益,是人性的组成部分,况且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面临的当前压力或眼前诱惑越大,人的短视的一面就相对越容易被激活,人就越容易表现出短期主义的倾向。
但就根本而言,短期行为表面看来是理性的选择,但从长远来看,其实恰恰是非理性的,因为这种短期行为是以明天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。
从进化的历史可以清楚看到:短期行为只是基于生存的本能,长期主义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。不管对个人还是对组织都是如此。
是否具备这种未来的取向,以及未来取向的高低,其实也是优秀的人和平庸的人、优秀的组织和平庸的组织之间的区别。
无论外界环境优劣、不管运气好坏,都不怨天尤人,按照自己的计划,稳扎稳打,步步为营,每天进步一点,到来年这个时候再回头来看,你就会发现,你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距离。
就像林肯有一句话说得好:我走得很慢,但我绝不退后。
参考资料:
1.《沟通技巧:领导批评我“目标感”不强,我该怎么办?》,罗辑思维;
2.《目标,到底要如何才能落地?》,笔记侠;
3.《王兴内部9年演讲:绝大数的失败,是基本功出了问题》,笔记侠;
4.《大多数人的平庸,来源于极差的执行力》,张丽俊。